我在高三的时候,做了个查分网页。
前言:一个高三生的「不务正业」
2025 年 1 月,距离高考还有一百来天。当所有高三生都在埋头刷题时,我却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实时访问数据——那个被我悄悄搭建的查分网站,正在以每分钟 150+ 次的速度被刷新。走廊里此起彼伏的「你查到了吗」「帮我看下数学排名」,让我突然意识到:这个用几个HTML文件拼凑的小工具,正在成为全年级的「秘密武器」。
前情提要:当查分系统突然消失
故事要从高二的一次机遇说起。那天刚好是一次月考的结束。同学都在等着在「智学网」平台看看自己考的如何,但直到考试结束后 1 天,平台都没有任何反应。直到听到某位同学传了个「小道消息」——学校智学网“欠费”,不能继续用了。
更戏剧性的是,刚好还是那一天,老师进来那一刻……
「同学们,我们来看看分数。低于70分的,自己上来挨板子。」
当那三个板子打到我手上的时候,我突然意识到:技术缺失带来的低效,正在真实地消耗着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……还有耐性。
讲真,那几个板子打得我一晚上没缓过来……
从零到一:静态网页的「极简主义」
1. 原始数据的「地下交易」
当听到「想用技术手段提高查分效率」时,同学都说我疯了。他们不知道我还是稍微会一点 HTML 的…… 第一次要数据总是不光彩的,某次语文老师在白板上登录了 QQ 忘记退出,我点开了年级大群,群文件,年级成绩总表,下载,一气呵成,没有半点拖拉。(迟一会都会被发现。)
当然,对于我来说,一没服务器;二没域名。自制一个网页可谓是天方夜谭。
于是我接触了 易查分,最后反响不错,接着来。
2. HTML+JavaScript的暴力美学
接触到了 热铁盒网页托管 ,免费版刚好可以托管一个静态网页。
没有选择 Vue/React 这些框架(免费版没法用。),而是用最原始的:
<input type="text" id="examNumber" placeholder="输入考号">
<button onclick="searchScore()">立即查询</button>
<div id="result"></div>
配合 JavaScript 进行数据过滤。尝试过 HTML 直接读取 Excel 成绩表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偶然的一次机会,将 Excel 转为 JSON 时,这才出现了极大的成功。
3. 开个后门
再怎么说,从老师 QQ 获取年级总表的途径还是麻烦了点。突然同学群里有人发:「在宁夏教育云里可以查到分数!」于是我尝试在宁夏教育云里找到入口,登录上自己的账号,确实可以。
于是我用了 某种途径,给自己在那个平台上留了个「小后门」,可以直接查到全年级——全校同学的校考成绩。换言之:学校管理员角色。
但是,我只是发成绩的,不帮其他人改成绩。于是每次做成绩的时候,有一个教条我始终牢记:
「只要各科老师批改后的Excel表,绝对不碰原始答题卡数据。」
4. 衍生工具的「意外需求」
上线第二天,收到许多同学的私信:「我们班均分多少分?」「我们班成绩咋样?」「发一下成绩总表!」
「能不能做个按班级查全科均分的工具?」
于是连夜写出班级查询模块。输入考号,点击,查询班级总分情况。就这么简单。
5. 那个价值 3 元的域名
火山引擎,一切梦想的起点。我心血来潮注册了一个域名,毕竟一个合格的网站,怎么能没有一个「门牌号」当做一个显眼的标志呢?
「syzcheckit.top」,市一中查它指成绩,顶尖权威。——意外地挺好记!
新用户注册一个域名才一块钱……不买白不买。多花了 2 块钱买了个证书。
当看到「该域名已被注册」的绿色提示时,突然有种奇妙的仪式感——这个承载着全年级期待的项目,终于有了一个标志。
流量爆炸:五天18,658次浏览的启示
期末考试结束当晚,我在日志里看到第一波访问高峰:21:00-22:00期间涌入2400+次请求。
第二天早自习下,听到外面同学炫耀:「昨晚我卡在系统开放前五分钟狂刷,比年级主任还早看到成绩!」
真正让我震惊的是数据背后的用户习惯:
凌晨2-4点仍有稳定访问。
班级查询功能被调用次数是个人查询的3倍。
最戏剧性的时刻出现在第三天——总分发布。由于同时在线人数过多,热铁盒服务器突然宕机,锁定了来自宁夏的全部运营商IP。和客服沟通了一会才解限——一共过去了6个小时,从晚上1时开始。——这个迟来的发现让我对着404页面苦笑了半天。
写在高三尾巴上的技术反思
1. 粗糙的技术也能解决真实痛点
没有数据库(数据硬编码在JS里)、写了屎山一样的响应式设计、甚至没有缓存机制(每次刷新都重新加载3MB的JSON),但正是这样「不完美」的工具,在特定场景下产生了超出预期的价值。
2. 用户需求永远在预料之外
当看到有同学挨个考号查分的时候,我添加了姓名验证机制(三选一机制);当同学通过更改审查元素修改高分的时候,我写了水印机制——出现了严重的问题,连忙下线。(还好不是访问高峰。)
3. 技术之外的收获
某天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私信:「学长,能把系统留给我们下一届吗?」那一刻突然意识到,这段代码早已超出查分工具的意义,它成为了某种精神的传递——关于如何用技术温暖身边的每一个具体的人。
结语
现在,这个网页托管在了一个成熟的香港服务器上,速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有时候看着本地代码的修改记录,不禁感叹:
这些密密麻麻的时间戳,连缀成比高考倒计时更鲜活的青春注脚——
那是一段关于代码与试卷齐飞,梦想共数据一色的独家记忆。